文 / 許修銨醫師
昨天參加了林佳緯醫師與STB Fellow主辦的 Biodesign Workshop。Biodesign Workshop以解決「醫療需求」為號招,卻不受限於「醫療專業」所習慣的吹毛求疵卻畫地自限的僵硬思考方式。
趁著感動餘溫未消,趕緊留下紀錄。
趁著感動餘溫未消,趕緊留下紀錄。
課程由楊育修老師的Design & Thinking揭開序幕。在課前,我原本以為這可能是一堂充滿無聊數據、口號與技巧的速食課程。結果恰恰相反,課程沒有出現「秘訣」「捷徑」,而只有許多的「創意衝擊」。短短四十分鐘Design & Thinking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不開放,就不算擁有」。這句話和我的生活經驗不謀而合,只是從沒仔細思考它的內涵。
以我的工作為例,正顎、削骨除了是醫療,也帶有點「設計」「藝術」的氣息。許多好的點子,若因想獨佔沒有經過討論,即使已深思熟慮,「自以為」沒有漏洞,實際執行時卻常遇到問題。但若提出集思廣益後,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甚至能得到比預期更好的效果。的確,開放後的點子就不再能「獨佔」,但因開放而使想法能被全面討論,甚至可能讓一個「蠢點子」變成「好點子」。也許損失了「獨佔」的利益,但我們仍然是站在這個「good design」的最前方,除非自己不再追求進步,不然我們永遠會是這個開放idea的領導者。
在此,我先談談參加Biodesign Workshop的動機。身為一個「龜毛的」正顎削骨醫師,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把手術計畫「精準的」執行。正顎削骨手術的挑戰之一是手術視野狹小且難以定位,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仍可能在執行骨切開與骨固定時產生難以避免的誤差。因此,我一直在思考避免或改進的方法。開發手術定位系統可能是個好方法,因此我必須學習研發概念並認識一些相關領域的工程專家。Biodesign Workshop正好提供臨床醫師與工程專家一個良好的平台。
經過上午Design & Thinking的衝擊後,下午的Brainstorming加上Rapid Prototyping是又一次的觀念大改造。
醫學的特點是先看到「結果」後,回推找出「原因」,最後針對「歸納而得的原因」去「改變結果」。例如,醫師先看到病人發燒(結果),便開始蒐集資料去找出為什麼發燒(原因)。原因可能有一個,也可能好幾個,然後再想辦法去除原因使病人退燒(扭轉結果)。因為這種職業特性,臨床醫師面對問題時往往採用收斂式的思考方式。此外,臨床醫療因牽涉生命與倫理,醫師往往無法隨意「嘗試」新觀念,這也導致醫師習慣在思考問題時要求實證且趨於保守。再者,醫療體系內雖也強調團隊,但臨床工作(尤其是診斷時)醫師往往獨立作業,缺乏團體思考的習慣。Brainstorming的過程強調團隊、跨領域、發散式思考,正好讓臨床醫師正視自己在思考時的盲點。
除了思考方式僵化,臨床醫師的另一個弱點是「光說不練」。說實話,醫師非常忙碌,往往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在面對臨床、教學、研究、評鑑等疲勞轟炸後,還有心「思考創新」的醫師,已屬難得。許多醫師光有點子,卻從沒付諸實行,原因不外乎,沒空、沒錢、沒人幫(教)等等(我怎麼知道?因為我就是苦主)。參與Rapid Prototyping正好讓我這種自以為有好點子卻又只出張嘴的人不再有光說不練的藉口。活動中,我第一次體會到把「想法『快速』做出來」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其實,利用小學勞作課的素材,就能快速的做出想法的原型(prototype)。Rapid Prototyping不僅可以讓我們把腦中的畫面化作實體,更重要的是,「實體化」後的「想法」能讓我們更近距離的觀察想法的缺失並思考其可行性。此外,我覺得實際動手也能提升自信,並能鼓勵自己更投入更堅持創新。
身為一個正顎削骨專科醫師,我的工作原本就與設計息息相關。這次的Biodesign Workshop引領我對「需求」「提問」「思考」「設計」「執行」「合作」有新的認識與啟發。更重要的是,Biodesign Workshop使我心中那差點熄滅的「研發火苗」再度復燃。
短短一天的學習,我獲得很多,希望將來也能回饋貢獻一份心力。很感謝林佳緯醫師、STB fellow、所有Biodesign Workshop的工作人員及當天參加活動的夥伴。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